成都图书馆·成都数字图书馆

常见问题
在线留言
客服QQ
微信:cdclibwx
咨询台     028-86130651读者续借  028-86122628数字资源  028-86129091
返回顶部
成都市公共图书馆联盟
成都市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学会工作
成都市公共图书馆区县图书馆简介业界动态

基于“以公共图书馆为集成建设主体” 建设城市记忆的可行性研究

2020-12-17 15:15:114869浏览量



罗玲

(成都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保护城市记忆是一件全民都应极尽全力推崇的工程,而随着城市记忆工程不断的推进,却面临各种质疑和障碍。本文简单介绍了城市记忆的内容,以建设主体这一方面所遇到的障碍进行阐述,并就此提出以公共图书馆为集成建设主体建设城市记忆的方案,重点研究和剖析了以公共图书馆为集成建设主体建设城市记忆的可行性,分析其优势,以期能为城市记忆工程的建设主体的最终确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记忆;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障碍;优势



0 引言

    每个人,每件物品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特别记忆。城市,这个经历岁月的冲洗与历练,不断发展变化的大物也有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而这些记忆寄存在一只绣着牡丹的瓷碗上,夹杂在一首悠扬、让人肝肠寸断的琵琶曲里,随着往昔的风尘来来回回,凝结在城市上空的厚重的空气中,埋藏在人们的最心底,永恒不变。再美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在岁月和历史的长河中,10年,20年,30年……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城市的形成、变迁和发展就在这个无数的一瞬保留下来,对这些历史记录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编码、储存和提取,形成了独特的“城市记忆”。

它囊括了自然、历史、文化、社会、情感等丰厚要素,承载着世代人们生活繁衍的历史信息,反应着城市在不同时代发展变迁的轨迹,是彰显城市特色与地方性魅力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伴随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记忆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包含丰厚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城市记忆不断流失,这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本文就关于谁应该承担起城市记忆的建设主体这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 关于城市记忆

    对于城市记忆尚未形成明确、固定的表达,而外界对它的理解也多样化,它经常与“城市的记忆”、“城市的历史记忆”交叉互用,而且在使用中它即可以指“物”,又可以指“事”,甚至指过去的人,这都有一定的道理,因而存在似是而非的混乱局面。即使如此,我们可以很确定的是城市记忆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和情感性。对一个城市而言,城市记忆的意义非同寻常,上至城市精神之贯达、养成,下至市民情操素质之滋养,无不依赖于城市记忆之传承。保护城市记忆,有利于塑造一个城市的性格与特点,保留其独特的魅力。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城镇化的建设高潮所带来的文化恐慌却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城市“失忆”现象受到更多关注,在此背景下,城市记忆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也越来越被政府和社会所重视。

从国外的研究范畴来看,涉及城市记忆的学科领域比较宽泛,包括记忆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地理学、文化社会学、行为科学、人类学、民族志及城市学等,呈现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态势。国内从研究内容分析,包括城市记忆保护、城市记忆和文化、城市街区、城市历史地段等的记忆研究、城市记忆与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记忆资源研究等。

时间 城市 形式

2002 青岛 摄像、照相

到2006年底,“城市记忆工程”一期计划项目基本实现

2003 武汉 收集、拍摄照片

《武汉史话丛书》全部出版

2008年计划《城市记忆工程·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史》

2004 广州 文字、照片、电视专题片、画册展览、数据库等

首期建设包含4个子项目

2005 上海 列入《上海市档案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提出建设“世博与上海史料展示馆”

2007年决定建立一座“特奥记忆墙”

2005 长沙 文字、图片、现代多媒体技术“三位一体”

档案信息资源系统

2006 济南 照片、录像

2006 大连 文字、照片、口述

2008 重庆 启动“重庆市城市数字记忆”工程

建设覆盖全市的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2008 丹东 集文字、实物、多媒体平台和全息存储为一体

    

    根据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公布的数据和近年来相关新闻报导,目前我国已经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广州、沈阳、太原、长沙、福州、大连、青岛、柳州、南通、苏州、威海等50余座城市。2015年,南京市档案馆辑录、整理抗战档案资源,形成“抗战记忆”;2016年,苏州市档案馆申报的“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结合表1进行的分类整理和部分网络数据进行分析,目前已开启“城市记忆工程”的城市中,大部分城市记忆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影像资料记录城市面貌的变迁;其次是从档案资源建设着手,包括档案资料的收集、征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少数城市记忆会记录城市发展中重大事件;关注民俗文化的相对较少。其中,对城市面貌的记录和城市档案资源建设有多数是重合的。可见,大部分“城市记忆工程”目前还处在记录城市面貌这一初始阶段,还只是以档案资源建设的一种方式来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城市记忆工程”还需更具全面,而非单一主体的发展。

2 城市记忆在建设主体方面的障碍

    关于城市记忆的建设方面,各行各业各部门或私人都在为其出力,虽然能够小范围的建立起部分城市记忆,但也恰恰由于这种各自行事的方式方法,使得城市记忆的建设十分零散,杂乱无章,不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很容易注意到,城市各部门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私人机构等等都在各自分散建设,缺乏统筹机制等等。城市记忆是一个城市共有的记忆,“城市记忆工程”理应由整个社会共同建设。这种由各单独部门单一主导的“孤军奋战”模式不利于这项工程向深度、广度发展。

2.1 实施主体单一、缺乏系统联动性

    现阶段的城市记忆工程主要由市级档案局馆开展大规模的历史文献开发利用工作,城建档案馆也进行自己的有关城建方面的城市记忆展览,博物馆,图书馆等等都各自举办自己特色的城市记忆工程,这种局面的出现会让人们有一种错觉——到底什么是城市记忆,会出现重复利用和管理分散混乱的局面。城市记忆是一个城市共有的记忆,“城市记忆工程”理应由整个社会共同建设。开展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大力配合。但现实情况是,各部门缺乏联动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责任意识,实际工作中各自为政、互不配合的情况比较明显,档案部门在建设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状况并没有很大改观。

2.2 资源整合不够,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目前对相关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没有形成完备的城市记忆资源库及其数据库;在其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由于形成主体管理体制的不同,往往导致同一地域、时期、事件中形成的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各自为政”的管理,难以实现属地化的有序整合。城市档案资源总体上处于分散状态,而各档案馆普遍存在着馆藏档案门类不全、结构单一等问题,给档案利用、信息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国内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建设和研究的机构众多,包括历史协会、图书馆、档案馆等不同部门,各机构之间采用竞争而非共享合作的关系。甚至在系统内部,由于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及资源的隶属关系,缺少资源保障体系和资源运行体制,缺乏资源整合与共享长效机制,各机构间很难进行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已有的资源库建设仅仅实现“城市记忆”资源的存储,没有从顶层角度考虑不同机构的资源集成,以及资源库作为“城市记忆”资源池为不同用户提供服务的作用。

2.3 建设工作缺乏深度,记录效果低下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注重于“看得见的部分”,即重点对城市原貌、建设与变化过程进行了跟踪记录,并辅之以简单的编辑操作,这样的成果较为粗糙,也缺乏深度。在工作中。我们忽略了对城市之根的追忆。如,虽然我们对古建筑等进行了拍摄,但没有挖掘古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渊源、文化元素等,制作成果无法反映历史文化背景信息,缺乏深度。目前,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过程中,采用的记录方式普遍为摄影、摄像,且负责记录工作的人员水平不高,使用的摄录设备质量参差不齐,致使记录效果低下,很难如实反映建筑、景观等的真实面貌,更难以反映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现有资源构成,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公众对城市记忆档案利用的需求,资源不足与信息利用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拥有城市记忆资源的部门之间开发目的不同或受利益驱使,缺乏沟通机制,导致彼此之间对共同开发城市记忆资源缺乏信任与合作基础,碎片化的开发,难以形成重量级的以城市记忆为主题的文化成果。

2.4 技术平台受限,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

    虽然城市记忆也开始加入到互联网,然而网站上的内容是还很限的,还无法满足广大用户的需求,所以城市记忆数字化建设建设要提到议程上来。数字化程度低直接导致了馆藏开发利用程度低。虽然近年来各馆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馆藏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检索方式的自动化、智能化,但是由于分散管理造成各馆网络系统不同,计算机管理环境不同,数字资源类型、格式、标引标准不同,缺乏内容共享的技术支撑和发布界面,导致信息导航与资源共享难以有效进行。城市记忆资源本身的多样性和其处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在目前已有的“城市记忆工程”中,不同关系属性之间存在着同域不同标识的问题,即对同一资源的描述中元数据项的语义相同但名称不同,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资源的检索利用和共享程度。

2.5 管理体制不统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相关研究对记忆资源的内涵、类别、组织、展示等相关环节尚未形成统一理论。工程建设的牵头部门分别由文化部门、图书馆、档案馆等不同机构担当,各部门基于自身资源开展工程建设实施,各机构之间缺乏统一的建设指导原则和业务标准,从而造成“城市记忆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失规范性,对资源的开发、共享与交流也产生了较多限制。此外,资源库的系统建设缺少统一的实施过程体系,没有建立规范的项目管理架构和信息系统开发指导体系。法制建设的滞后使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例如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受到现行档案法规的制约,另外,各馆馆藏资源中很多属于未公开出版发行,以及大量的视听资料、公开报道、摄影作品等,怎样处理这些可能涉及版权问题的资源,也是非常棘手的现实问题。

2.6社会参与程度不高,重视度尚且不够

    目前我国社会力量参与“城市记忆工程”相对不足。从参与主体来看,主要是部分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文化自觉的公民和机构,总体参与度不高。从参与渠道来看,主要是档案馆等实施主体在信息资源建设上主动寻求社会合作,并没有建立起稳定可操作的大众参与制度,社会力量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参与渠道有限,从参与环节来看,社会力量主要参与到“城市记忆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甚少涉及决策领域。从参与结果来看,与社会力量合作重点在“城市记忆”的资源建设上,较少涉及“城市记忆”的传承,几乎很少引导公民思考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3 以公共图书馆为集成建设主体的可行性

    公共图书馆一直是“城市记忆工程”理论研究重地,是“城市记忆工程”的重要发起者以及“城市记忆”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提出“以公共图书馆为集成建设主体”的可行性解决方案的探讨。

3.1 形成以公共图书馆为集成建设主体,其他部门辅助配合的管理模式

    实现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求公共图书馆为集成建设主体在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相关工作职责,积极拓展工作领域,为开展工作提供人才保障与技术保障,使工作更具客观性、系统性、权威性和专业性;还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切实提高各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营造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环境。在实际工作中,应要求各责任部门对照“城市记忆工程”的范围和内容,对各自负责领域的发展历程进行全过程跟踪记录;由公共图书馆为集成建设主体牵头,每年不定期地对“城市记忆工程”进行监督指导,内容包括工作开展情况、成果、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等,狠抓推进促成效,并可以引入权威组织、多次博弈和承诺行动的理念来平衡利益关系。

3.2 利用综合学科优势,解决理论技术实践问题

    “城市记忆工程”是一项繁复的工程,包括“城市记忆”的建构、保存和传承三个方面,涉及各行各业,需要多元化的专业人才,而恰好与公共图书馆中的各类学科相对应,知识产权法律研究、资源的文史价值判定、专业性的数字资源组织与描述、高水平的数字信息系统建设等等,都能在公共图书馆里得到适当的解决,可以使得艺术设计、市场营销、文物鉴定、建筑规划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共同参与保存城市记忆的事业。在公共图书馆里,成立各小组,如:法律法规小组,文物鉴定小组,数字化技术研究小组,元数据整理小组等等,分门别类处理城市记忆工程中所涉及的事务。

3.3 借助公共图书馆平台,提高宣传教育

    教书育人,作为办学的最初目的,在公共图书馆这个平台,可以传播各种好的思想,使城市记忆成为“活”的教材和研究素材,从而提高社会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做好“城市记忆工程”,应当努力提高社会公众对这项工作的认知程度,不断提升他们的参与兴趣,在公共图书馆这个人头攒动,人流量集中的地方,通过各种渠道信息的传播可以说是速度极快,凭借与此可以为城市记忆做最好的宣传,依靠社会公众的力量为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目前,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城市记忆工程”的记录工作不能只依靠相关部门的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公众的智能手机等等也可实现记录功能。正是因为这个有着文化辐射的场所,可以不断地传播城市记忆,使之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事。

4 结语

    城市记忆立足于地方,历经时代的变迁,成为城市历史发展的真实“守望者”和“见证者”。生活在城市中的祖祖辈辈,因为沿袭的世代记忆而对地方产生特殊的依恋情结。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如果每一座城市都能成功地抵抗“野蛮”现代化和简单全球化对城市记忆的摧毁和侵蚀,并且在信息化时代有效地防止城市记忆虚拟化,那么这座城市将是幸福的。在这类幸福的城市中,自然而独特的城市面貌、绵延的城市文化和多样的城市生活,将构成城市人丰盈的集体记忆。

    而这丰富的集体记忆需要有人把它记录下来,保存下来,继续不停歇的传承下去,单一的部门总有不恰当的理由承担这个责任,完善这个任务,而唯有以公共图书馆以公共图书馆为集成的建设主体才有这个潜力和能力去完成这个角色的担当,才能更好的传播城市记忆,保存城市记忆。



参考文献


[1] 周玮,朱云峰.近20年城市记忆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15(3).

[2] 于波.城市记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3] 刘乃芳,张楠.多样性城市事件视角的城市记忆保护[A].城市文化,2016.

[4] 霍艳芳,陈可彦.基于博弈论的“城市记忆工程”多方参与研究[A].档案学研究,2016(2).

[5] 杨谋幸.中小城市“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探索[J].浙江档案,2016.

[6] 陈建娜.拉住即将消失的城市记忆[A].城市问题,2013(4).

[7] 殷元松,薛晓军,雍俊.加强城市记忆保护和利用的思考[J].档案建设,2017.

[8] 郭红解.对“城市记忆工程”的考察和思考[OL].[2017-03-01].

[9] 聂勇浩,熊健怡.建构“全民记忆”——“城市记忆工程”中的社会参与[J].档案学研究,2016(1).

[10] 张革联.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档案馆资源共享路径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

[11] 牛力,焦恬雪.“城市记忆工程”背景下的数字资源元数据标准研究述评[J].档案学研究,2016(6).

[12] 戴志强.以公共档案馆为主体整合共享性档案信息资源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0.

[13] 吴建华,戴晶晶,杭珊,顿琴,方燕平.城市记忆工程背景下城市数字档案中心建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9(6).

[14] 李更发.“城市记忆工程”数字资源库建设研究[J].中国档案,2015.

[15] 崔伟.北京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建设综述[DB].数字档案馆专题.


个人简介:罗玲(1976-),女,主要从事图书馆区域合作及学会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