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图书馆·成都数字图书馆

常见问题
在线留言
客服QQ
微信:cdclibwx
咨询台     028-86130651读者续借  028-86122628数字资源  028-86129091
返回顶部
成都市公共图书馆联盟
成都市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学会工作
成都市公共图书馆区县图书馆简介业界动态

成都图书馆藏川剧唱本《情探》演变考

2020-12-17 14:53:576012浏览量


      张莉

(成都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成都图书馆藏赵熙改编的川剧唱本《情探》,源于宋时的王魁故事。王魁故事在演变过程中,男女主角的爱情经历“悲剧—喜剧—悲剧”三变,历时千年,直到赵熙改编《情探》,使之成为川剧史上的里程碑。本文旨在通过对《情探》的演变研究,加强对馆藏川剧唱本的整理利用,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为川剧发展提供文献资源。

关键词:川剧;情探;王魁;婚变戏 


       川剧历史悠久,曲目丰富多彩,表演技艺精湛,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巴蜀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藏有大量川剧唱本,据统计,我馆共藏有川剧唱本182种,520册,内容涉及历史、爱情、志怪、公案等多种类型,有很多都是经典的戏剧故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情探》,讲述了王魁与焦桂英的爱情故事,是川剧演出的经典剧目。

我馆藏有两部《情探》,均为民国间坊刻本,书名页题名“情探活捉”。《情探》是大幕戏《焚香记》中的一折,其前身是宋时在社会上广为流行的王魁故事,经清末四川大儒赵熙改编而成。《情探》融合了许多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名句,文辞优美,曲调高雅,其文学性堪称川剧之首。自被搬上舞台便是常演剧目,受到戏迷的一致欢迎,甚至一度成为成都市民广泛传唱的流行歌曲,川剧名角康子林、姜尚峰、曾荣华、蓝光临等都曾出演该剧。

       1《情探》的前身——王魁故事

       宋初,落魄文人王魁得妓女焦桂英相救,结为夫妇,二人于海神庙盟誓,后王魁高中,入赘相府,休弃桂英。桂英在海神庙悲痛自尽,鬼魂追至相府,将王魁活捉。一千多年来,王魁故事以不同的文学形式出现在历史上,至今仍活跃在川剧舞台上,成为戏曲中传唱不衰的经典形象。王魁和桂英的结局,总的来说经历了“悲剧—喜剧—悲剧”的变化。为了便于比较,笔者将不同时期创作的王魁故事,按照年代顺序列于下表:

作品名 体裁 年代作者 存佚 出处 结局

《王魁传》 笔记

小说 北宋 (唐)陈瀚《异闻集》佚

(宋)刘斧《摭遗》佚

(宋)曾慥《类说》卷三十四 王魁负心

《王魁负心桂英死报》 话本 南宋 (宋)罗烨 编《醉翁谈录》佚 王魁负心

《王魁》/《王魁负桂英》 南戏

剧本 南宋 (明)叶子奇《草木子》卷四、(明)徐渭《南词叙录》题有《王魁》条 王魁负心

《王魁三乡题》 杂剧 (宋)周密《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著录词条 王魁负心

《王俊民休书记》 戏文 《永乐大典•戏文九》《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词条 王魁负心

《追王魁》 传奇 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记载,为旧传奇 王魁负心

《王状元扯休书》 传奇

杨酷 《传奇汇考标本•元传奇》 王魁负心

《海神庙王魁负桂英》 杂剧

尚仲贤 散篇 《录鬼薄》《永乐大典》卷20754、《太和正音谱》收录残篇 王魁负心

《王魁不负心》 杂剧

杨文奎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国朝杂剧》、(清)姚燮《今乐考证》收录 大团圆结局

《焚香记》 传奇

王玉峰 《今乐考证》著录

《六十种曲》收录 大团圆结局

《桂英污王魁》 戏文 《南词叙录》著录,据《今乐考证》著录为《焚香》本 大团圆结局

《情探》 折子戏 民国

赵熙 王魁负心

表1

       2王魁形象嬗变

       王魁故事历经“悲剧——喜剧——悲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王魁的形象“三变”,由“负心”到“痴心”再回归到“负心”。王魁戏最早出现在戏曲舞台上,是南宋光宗朝在温州上演的《王魁》。《王魁》,即《王魁负桂英》,是温州南戏可考最早的剧目之一,可以说是南戏之始,日后在民间流行的南戏多多少少有一些王魁戏的影子。宋元时期的王魁戏,还有《王魁三乡题》《王俊民休书记》《追王魁》《王状元扯休书》《海神庙王魁负桂英》,除《海神庙王魁负桂英》还存有残曲,其余基本上已佚失了。因此,这一时期王魁的形象只能从宋人的笔记小说《王魁传》《王魁负心桂英死报》中窥得一二了。《王魁传》中王魁的形象比较简单、单薄,最大的特点就是忘恩负义,富贵易妻。在他人生中最困难潦倒的阶段,是桂英收留照顾他,与他结为夫妻,资助他进京赴考。王魁也意识到了桂英的恩情,与桂英盟誓“吾与桂英,誓不相负,若生离异,神当殛之”,然发迹后便将当初的盟誓抛诸脑后。在这一过程中,王魁的“变心”是瞬间完成的,没有一丝犹豫和不忍。后来的话本《王魁负心桂英死报》对王魁的人物刻画有进一步发展,剧情也有所调整,突出了王魁的心理变化以及负心的外部压力。高中后,魁父作主与崔家结亲,面对桂英的来信,王魁“涕下交颐”,久久不能决断。经过反复的心理斗争,对锦绣前程的渴望,对父亲的不敢抗拒最终战胜了与桂英的夫妻情义。这部话本增加了矛盾冲突,强调情感张力,一个饱满丰富的负心人形象跃然纸上。元末明初,薄情负心的王魁摇身一变成了“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君子,杨文奎的杂剧《王魁不负心》,无名氏的戏文《桂英污王魁》、王玉峰的传奇《焚香记》,无一不是为王魁“翻案”而代言。《王魁不负心》、《桂英污王魁》皆佚,《焚香记》是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为王魁“翻案”的作品。《焚香记》中,王魁“椿萱早喪,弱冠未结姻亲。赴礼闱不第,羞涩寓莱城”,由相士胡先生做媒娶谢家桂英为妻,二人夫妻情深。王魁高中后,韩丞相要招赘其为女婿,遭到王魁的严词拒绝,“下官已有早年结发,乃贫贱糟糠,前不可弃,后不可取矣”。《焚香记》中的王魁,始终将与桂英的患难夫妻情放在首位,从未想过将婚姻作为求取功名利禄的筹码。在王玉峰的笔下,负心汉变成了痴情种。清末民初,王魁又恢复了“负心汉”的形象。这一时期王魁戏在戏曲舞台上大放异彩,赵熙改编的川剧《情探》,田汉的京剧《情探》,周慕莲改编的川剧《焚香记》,席明真、李明璋改编的川剧《焚香记》,均沿袭王魁负心的路子,表现焦桂英的斗争精神。赵熙改编的川剧《情探》,“不仅是在川剧史上,而且在整个戏曲史上都很有影响,是文人创作地方戏曲剧本的杰出代表之一。”

       3王魁故事结局演变原因

       3.1宋初戏曲的创作者与受众群

       宋代产生了大量以批判男子负心为主题的作品,在南戏中尤为多见。南戏,又称“鹘伶声嗽”、“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是两宋时期在中国南方温州一带流行的地方剧种。宋元南戏“皆出于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之手”,它的受众也多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而非上层士大夫。因此南戏从产生之初就带有浓厚的阶级色彩和斗争精神,它反映的是贫苦百姓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反抗。南戏初期的两部作品《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讲述书生发迹负心、遭到报应的婚变戏。明代戏曲家沈景将宋元婚变戏集中为《书生负心》散套,在「刷子序」曲中谈到:“书生负心,叔文玩月,谋害兰英,张叶身荣,将贫女顿忘初恩。无情,李勉把韩妻鞭死,王魁负倡女亡身。叹古今,欢喜冤家,继着莺燕争春。”在这些作品中,男主角都是穷困潦倒的书生,依靠女性的资助和扶持,一朝鲤鱼登龙门,便要抛弃糟糠之妻、攀附权贵,最后受到超自然的报应和惩罚,如蔡伯喈被暴雷震死,王魁、陈叔文被鬼魂索命等等。正如周贻白所言,这类作品“实质上便是抨击当时一班侈谈忠孝节义而言行并不一致的道学家。他们用具体的事例通过戏文的表演,向广大的观众揭示出这班道貌岸然的儒流在道学家的外衣之下,隐藏着一个卑污的灵魂,只要一朝获得封建统治者的宠信,便忘记了一切为所欲为。”

       3.2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代婚变戏的流行与科举制度有着密切联系,“朝廷用人,别无他路,止有科举”,科举制度的发展使新兴的士人阶层快速成长。宋代的科举考试不论出身,待遇优厚,为下层文人发迹打开了大门,“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身份地位的骤然上升使他们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王魁在发迹后,就产生了焦桂英配不上他的心理,“只听说文曲星君招驸马,未闻得状元及第配青楼。”同时,寒门书生初入仕途,需要寻找政治靠山,而达官显贵们需拉拢新贵已扩充原有实力,两者联姻便成了他们利益结合的手段。书生发迹负心问题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在戏曲上表现为婚变戏的流行。

       3.3元朝文人社会地位的降低

       元后期,戏曲对书生普遍持同情和宽容的态度。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汉人和南人地位低下。终元之世,科举考试时兴时废,这使许多文人失去进身之阶,社会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出现“八娼九儒十丐”之说,从宋朝时期的天之骄子跌落到于娼妓乞丐之流为伍。书生负心婚变的悲剧作品,逐渐失去了创作的现实基础。元代是一个同情文人儒生的时代,元朝的戏曲作品中对书生的形象大多是正面描写。到元代后期,正面歌颂书生的作品逐渐成为戏曲的主流。例如高明将《赵贞女蔡二郎》改编为《琵琶记》,原著中背亲弃妇的小人蔡伯喈变为了忠孝两全的君子,以团圆结尾。《刘文龙》、《荆钗记》等曲目,为过去书生负心翻案。在崇尚团圆戏和同情书生的大环境下,王魁戏在杨酷的《王俊民休书记》中完成了向团圆剧的转变,正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

       3.4明清统治阶层的文化政策

       明初戏曲政策严苛,统治者要剔除悲剧性和暴露黑暗面的作品,同时还要将批判性的作品往忠孝礼义方向去阐释,宣扬妇德,为贞洁烈妇、孝子贤孙树碑立传,以达到教化世人的目的。“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因此,这一时期批判抛妻弃子、忘恩负义的悲情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宋元戏曲中的悲剧,在明代舞台上,差不多全变成团圆喜剧收场。旧的翻案戏和新的翻案剧畅行其道。其负心婚变悲剧更是首当其冲。”王玉峰改编《焚香记》正是受到当时政策倾向的影响,将王魁负心遭报应的悲剧改编成王魁辞婚守义、夫妻相聚的团圆戏。正如《曲海总目提要》对《焚香记》的评价“桂英重生,与魁偕老,则作者不得不然也。”到了清代,魁桂故事基本是按照《焚香记》的方向改编演出的,如《阳告》、《阴告》等单折,而《活捉王魁》一折则保持了宋元王魁戏的传统,延续了桂英的斗争精神。

       4赵熙改编《情探》

       1902年,赵熙在观看《活捉王魁》时认为剧中的桂英凶相毕露,当即改编了《情探》一折,之后又写了《誓别》《听休》《冥判》三折。《情探》一折,文辞优美,深情动人,剧中的桂英不再是一个声色俱厉的鬼魂,依然如生前深情美丽,她在向王魁索命时,一步步试探,最后确定他确实是“昧良心”才下决心将其活捉。这比之前三言两语提起王魁就走,合情、感人了许多。赵熙改编完《情探》,正值川剧改良期间,由川剧演员按词配曲演出,“因其格高调雅,声情双臻,遂致广为流传,极一时川剧之盛”。《情探》一经演出就受到广泛好评,剧院只要一挂《情探》的演出牌,戏票顷刻间就一售而空,走在街头巷尾,几乎人人都会唱几句,受欢迎程度不亚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巴金在写给成都川剧院建院一周年的信上说:“我上岸去随便走走,忽然听见有人在唱《情探》,我居然站在一家商店门前听完了半张唱片,我觉得多么亲切、多么高兴”。可见大文豪也为《情探》着迷。

赵熙改编的《情探》文学性极强,在川剧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影响了一大批川内文人投入川剧改良工作中,诞生了一大批文学性极高的川剧改良剧本,如《三尽忠》《审吉平》《江油关》《邺水投巫》等等。可以说,川剧剧本思想性和文学性的提升,是与大批优秀文人参与剧本创作分不开的。

       5现代王魁故事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周慕莲、胡漱芳等人整理《焚香记》,从1956年首演一直受到观众的欢迎,1959年中国川剧团赴欧洲访问演出,演出的剧目就有《焚香记》,是由席明真、李明璋参照周慕莲版本和其他资料整理的,陈毅副总理也参加了剧本修改,陈毅同志根据相府丫鬟桂香长得像桂英,王魁见了惊吓的情节,将最后一场改编为《惊变》,王魁看到丫鬟桂香后产生幻觉(桂英、桂香由一人扮演)被吓死,保留了《活捉》和《情探》的精华,避免了因果报应的痕迹。

       6结束语

       王魁故事从宋初开始在民间流传,经历了“负心-不负心-负心”的改编路程,赵熙改编的《情探》,将川剧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高潮。我馆所藏的川剧唱本数量众多,时间较早,剧目丰富,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些唱本已经不再演出,也未进入川剧目录中,更不见其他藏本。川剧唱本作为我馆的重要馆藏,可以对某些剧目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也可以对现有的川剧目录进行补充。通过对《情探》的研究,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对馆藏的这批川剧文献进行深入地挖掘、研究、开发、利用,实现其历史和社会价值,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为川剧发展提供文献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玉峰撰;吴书荫点校.明清传奇选刊:焚香记 偷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明)毛晋:六十种曲[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 孟蔚红.情探——川剧经典剧目访谈记[M],北京:商务印书局,2013年.

[4] 俞为民.宋元南戏考论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5]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唱名[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 大明律讲解(第二十六卷)——刑律杂犯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 黄仕忠.婚变、道德与文学——负心婚变母题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0] 赵景深.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 孟蔚红.情探川剧经典剧目访谈记[M],北京:商务印书局,2013.


作者简介:张莉(1991-),女,主要从事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