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图书馆·成都数字图书馆

常见问题
在线留言
客服QQ
微信:cdclibwx
咨询台     028-86130651读者续借  028-86122628数字资源  028-86129091
返回顶部
成图动态
媒体回音
服务数据

秦并巴蜀与天府之国的形成

2017-05-23 16:27:051781浏览量

◎肖 平 (成都图书馆副馆长、成都历史文化研究专家)

  古蜀国经过二千多年的持续繁荣和发展,至开明十二世已经成为“东接于巴(越过嘉陵江)、南接于越(抵达贵州)、北与秦分(拥有汉中盆地)、西奄峨嶓(今雅安芦山一带)”的大国,其富庶广袤成为秦国统一天下首先攻取的对象,“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浮大船向东,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遣司马错率军沿汉中褒斜至成都的“秦蜀栈道”即金牛道入蜀,数月之内攻占蜀地。随后,秦在成都设立了蜀郡,“移秦民万家实之”,即使在秦灭六国后,仍继续实行移民政策,将六国的富豪大户大量迁往蜀地。《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代成都临邛(今邛崃市)冶铁大户卓氏家族时说:“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富至僮千人。”与卓氏家族同时被迁往临邛的程氏和郑氏家族,原为山东一带的战俘,入蜀后也因冶铁而成为富可敌国的富商大贾。这些移民将中原的铁器铸造技术与农耕方法带入蜀地,不仅对蜀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客观上促进了区域文化之间的融合,从而使巴蜀文化迅速融入华夏文明的滚滚洪流中。

  公元前311年,秦国蜀郡守张仪按照首都咸阳的建制修筑了新的成都城,成为成都建城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传说最初筑城时,因地势低洼潮湿,修好的城墙常常坍塌,后来江中浮起一只大龟,沿干湿分界线爬行,人们按照大龟爬行的路线筑城,顺利完成了筑城任务,因此秦代的成都城又名“龟化城”“秦城”或“张仪城”。这是成都城市历史上最早的、完整的、规模巨大的城垣,“周回12里、高7丈”,城墙下部为粮仓,城上建有多座观楼和射栏。城内则分为大城和少城两部分,大城是蜀侯、蜀相和蜀郡守的治所,又是秦移民聚居的区域,是成都的政治中心;少城在大城之西,是成都县治所在和铁官、盐官、市官等商业机构所在地,为成都的经济中心。这种“二城并列”的格局,古人称为“层城”或“重城”。成都这种独特的城垣格局承续了二千多年,一直发展到明清时期的“三城相套”,成为中国古代城市格局的一种重要类型。

  从开明九世“徒治成都”起,成都具有世界罕见的3000年城址不变、2500年城名不改的历史特征。纵观全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能够保持两千年以上城址从不迁徙的城市只有两座,那就是江苏的苏州和四川的成都。而城址不迁且城名至今未改的城市则只有一座,那就是成都。这说明古蜀先民建都成都的科学性和巴蜀文化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守,他在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主持修建了泽被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余秋雨在其《都江堰》一文中感叹道:“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与都江堰同时代或晚于都江堰的水利工程都干涸了、断流了、淤塞了、废弛了,甚至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而都江堰不仅是唯一留存于世的无坝引水工程,并且至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都江堰的诞生,使得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余秋雨评论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后方。”

  李冰在兴建都江堰的同时,还疏浚了成都平原的水系,“穿二江成都之中”(即郫江和检江,二江并流从成都西南方穿过),从而形成了秦汉时期著名的“二江经济带”和“南市”,当时成都的商业区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西南方向郫江和检江之间的斜长地带。“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双流。”极尽繁华热闹景象。一直到唐宋时期,成都的商业中心才由西南方向(锦江上游)转为以大慈寺为中心的东南方向(锦江下游)。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李冰对成都平原水系的科学治理,为以后成都的兴盛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冰在创筑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所显现的“天人合一”思想,其实就是蜀文化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和互动。正是由于蜀文化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内涵,成都才能够成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鹤鸣山被称作道教祖庭,青城山被称作道教发祥地)。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成为成都文化传承中十分重要的和谐基因,也是成都的神韵和魅力所在。

  世界罕见:3000年城址不变 2500年城名不改

  从开明九世“徒治成都”起,成都具有世界罕见的3000年城址不变、2500年城名不改的历史特征。纵观全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能够保持两千年以上城址从不迁徙的城市只有两座,那就是江苏的苏州和四川的成都。而城址不迁且城名至今未改的城市则只有一座,那就是成都。这说明古蜀先民建都成都的科学性和巴蜀文化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因为有了都江堰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守,他在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主持修建了泽被后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诞生,使得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余秋雨评论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

  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李冰对成都平原水系的科学治理,为以后成都的兴盛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都晚报   2017.5.23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