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图书馆·成都数字图书馆

常见问题
在线留言
客服QQ
微信:cdclibwx
咨询台     028-86130651读者续借  028-86122628数字资源  028-86129091
返回顶部
成都市公共图书馆联盟
成都市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学会工作
成都市公共图书馆区县图书馆简介业界动态

讲好中华典籍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2017-12-01 16:29:153927浏览量

张莉

(成都图书馆)

摘要:本文梳理了古代书院与现代图书馆的关系,分析发展“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社会背景及在未来的努力方向,指出发展“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有利于图书馆未來转型升级,更好地履行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职责。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书院 国学 古籍 “图书馆+书院”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1.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的中国文化”[i],是我们勤劳勇敢的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奋发进取的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惠及世界的科技发明,兼收并蓄的文学艺术,博大精深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伦理道德,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民族的印记和图腾。

2. 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所需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书中说:“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ii]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滋养着古老的华夏民族,孕育着中华民族最深沉坚毅的人格品质和价值追求,“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iii]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进步的力量源泉,打下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加强与世界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频频受到西方文化冲击,霸权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价值观涌入,一定程度上腐蚀了人们的思想。同时,全球化也给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为了正确引导社会价值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3.图书馆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它有载体,有表现的形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典籍文献,大部分都收藏在全国各大图书馆中,可以说,图书馆是传统文化的宝库。保存、整理、开发、利用典籍文献,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图书馆与生俱来的职责。同时,图书馆还具有参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公共职能。因此,图书馆应充分整合馆藏资源和人才资源、积极引领社会风气,通过古籍数字化、经典阅读、国学讲座、文化体验等方式,大力推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借鉴传统书院在藏书、讲学方面的优势,发展“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书院与图书馆

1. 书院的内涵

书院的产生和我国古代文化传统重视书籍文献的著述、印刷、收藏、整理、保护有着密切联系,“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iv]书院形成于唐代文人士子的文化教育组织,“是书籍大量流通于社会之后,数量不断增长的读书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校书、 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的必然结果”[v],与现代图书馆文献收藏的职能类似。最初的书院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没有教授生徒的功能。具有教育意义的书院则发轫于春秋孔子讲学,发展于秦汉,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书院兴废千年,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等,保存了大量典籍文献,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是指由许嘉璐提出[vi],在山东省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图书馆运行模式,即在山东省各级图书馆开设“尼山书院”,挖掘齐鲁大地、孔子故里的独特文化,实行“政府主导、图书馆承办、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共建共享、合作推进”的发展模式。“尼山书院“在硬件设施上表现为“六个一”:一个统一标牌、一尊孔子像、一个国学讲堂、一个道德展室或展板、一个国学经典阅览室或阅览区、一个文化体验室或活动区。在活动内容上表现为“五个板块”:礼乐教化、国学新知、经典传习、道德实践、情操培养。力图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打造全国甚至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是连接古代书院与现代图书馆的纽带。将古代的书院制度纳入现代的图书馆管理中,实现馆藏典籍、讲学教育、价值引领等功能的有机统一,有助于发挥书院的优势,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还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中最优质的基因,延续文脉。目前,该模式已经被广泛运用,譬如山东尼山书院、福建正谊书院、大连白云书院等,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成为当地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 发展“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社会背景

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发展“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是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公共图书馆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必须扮演好研究阐发、保护弘扬、传播展示、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的角色。通过现代图书馆和传统书院的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基因,有效利用图书馆拥有的历史、文化、社会资源,紧抓国学热点,推陈出新,将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使图书馆成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文化重镇和精神殿堂。

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展“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通过发展“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利用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财富,包括礼乐典籍、传统美德、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做到知行合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传播者。

3.  正确引导当下国学热潮

近年来,在社会上刮起了一阵阵国学风,各类“国学讲坛”、“企业家国学班”纷纷涌现,中小学开始在教学课程中加大古文的比重,还有在各地流行的祭祀热、私塾热、修家谱热等,与国学有关的一切被疯狂追捧。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是关于我们自己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行形成的学问。其所涵盖的内容“实为中国所特有的,或在中国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乃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母体中孕育、产生、演变、发展的学问总体或总和”[vii],它是在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后,为强调民族性而被当时的爱国主义知识分子所命名的。

从社会现实来看,“国学热”的流行可以满足群众心灵和精神的需要。目前全国有近万家书院,无数的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在里面学习,很多家长愿意让孩子接受国学教育或传统教育,一定程度上说明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是巨大的,而缺乏的则是正确的引导。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的记忆,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歪曲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成为牟取利益的工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要有科学的态度。图书馆在萌芽之初,就身负普及“国学”的使命,在这场“国学热”中,图书馆理应成为引导潮流和发展方向的主力军,牢牢掌控思想阵地,促进国学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图书馆应尽的义务,也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4.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发展工作的殷切希望。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古籍,它们历经沧桑战乱、饱受岁月侵蚀,每一部流传到今天的古籍,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人,也是文化的书写者。“丰富的古籍文献是每个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图书馆开展文化服务,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物质支撑和重要载体”[viii],然而,大部分读者对古籍很陌生,从未想过去借阅,或因文字晦涩难懂而却步。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之媲美,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些宝贵的财富大部分“沉睡”在图书馆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古代书院在讲好中华典籍故事,弘扬传统文化上具有千年的实践和优势,现代图书馆能为其提供社会、经济、文化支撑,通过发展“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面向市民大众,推广经典阅读,让藏在图书馆的文献典籍走进寻常百姓家,使埋在故纸堆里的文字、思想活起来,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古籍特藏在现代社会的历史作用,满足群众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也有利于公共图书馆社会文化服务领域的拓展。

 

四、“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努力方向

1.  推进馆藏典籍文献的开发利用

典籍文献是图书馆发展“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基础,围绕馆藏,制订推广计划,立足群众,讲好中华典籍故事,将典籍文献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同时,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学术研究功能,利用馆藏文献典籍优势,整合学术研究力量,挖掘珍贵文献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强学术研究,推动文献的整理出版。

2.  挖掘本地优秀文化,打造本土化品牌

在各级图书馆推广“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要充分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历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和精髓,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涵。因此,图书馆在策划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习俗特色,提高读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优势,推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本地化,打造本土化品牌。

3.  引进互联网技术,加强数字化建设。

引进互联网技术,充实网站资源,完善书院官网,打造网上书院。建立国学数字资源数据库,建设国学数字图书馆,设立移动图书馆,扩大服务人群范围。录制视频,让讲座、课程实现网络共享,同步直播,打破时空限制,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提供网上咨询服务,及时为读者解疑答惑,提高服务水平。注重网络民意调查,了解读者需求,提升讲座内容的针对性。

4.  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满足读者需求。

举办活动应站在读者的角度,在内容和形式上多下功夫,增强活动趣味性和互动性,寓教于乐,吸引更多的读者参与进来。譬如开展雅集、朗读、吟唱、书画等活动,吸引人们来图书馆参与文化体验;举办流动讲座、设立流动图书馆等,使书院的服务更加便利;与文化馆等单位合作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日”,通过现场排练、演出、教学等方式,丰富书院的教育学习内容和形式,让读者在互动交流中感受传统文化。

 

五、结语: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目前在沿海几个省市图书馆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尤以山东省图书馆推行的“尼山书院”为代表,为全国各级图书馆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借鉴的蓝本。当然,“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实行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流于形式、内容单一、读者参与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等,但它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书院传承传统文化千年,将这种历史积淀下来的优势融入现代图书馆的运营发展中,不失为新时期图书馆承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职责的一种创新。

 



[1] 张莉:女,成都图书馆古籍部,初级馆员,17713540106zhli91@163.com



[i]李宝龙、杨淑琴(编):《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ii]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页

[iii]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页

[iv](清)袁枚(撰),王英志(校点):《袁枚全集(五)·随园随笔》卷十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47页

[v]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第10页

[vi]华东杰:《“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年09期

[vii]唐晋(编):《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软实力 国学热与文化传承》,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16-17页

[viii]夏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图书馆+书院”模式的作用及其发展途径》,《人文天下》,2016年12月,总第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