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图书馆·成都数字图书馆

常见问题
在线留言
客服QQ
微信:cdclibwx
咨询台     028-86130651读者续借  028-86122628数字资源  028-86129091
返回顶部

成都图书馆“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7-05-11 11:23:447719浏览量

        按照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关要求,分析成都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结合成都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和现状,特制定本规划,以推进成都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

        一、“十二五”回顾

        (一)全域成都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初步建成

        十二五期间,成都图书馆以“均等化、一体化”理念推进全域成都公共图书馆工作,成效显著。2014年底全市“市-县”两级实现通借通还、2015年7月启用身份证作为全市读者证(免押金)、全域共享“成都数字图书馆”工程。经过近3年的努力,由成都图书馆发起,以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平台,20个区县馆为成员的全域成都公共图书馆联盟格局已初步建成。全域成都公共图书馆联盟统一开展服务内容有:全域成都“通借通还”、构建完备的全市联合书目、身份证免费注册为读者证、共享“成都数字图书馆”、短信服务平台、读者积分管理系统、锦城讲堂讲座直播、随书光盘资源系统、国学经典诵读邀请赛、阅创空间共十项,极大地整合了全市图书馆各类资源,提升了全域成都公共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益。

        (二)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

2013年3月,成都图书馆实现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和RFID图书自助借还系统的升级换代工作。引进电话自动语音续借系统、随书光盘云下载系统、短信平台和电子阅览室云终端系统;加强了图书藏、借、阅一体化服务功能。读者通过RFID系统实现快速准确定位所需图书和自助完成图书借还;引进“触摸屏电子阅读系统”,读者只需轻点触摸屏即可在线免费浏览所有馆藏电子图书和报刊。宽带水平提升至290M,馆内实现WIFI全覆盖。

        (三)读者服务及全民阅读工作稳步推进

        在开放传统纸本借阅、数字图书馆免费远程访问的同时,开展了成都图书馆·阅创空间服务,馆外服务等。阅创空间建立实体和虚拟服务平台,新建立的分馆实现了通借通还、在全市投放5台“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和76台“电子书借阅机”,方便市民办证、借阅纸本和电子图书。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实现微服务和移动服务。官方微博测评居于全国省级图书馆前列。“十二五”期间年均接待读者150万人次。外借书刊300余万册次,服务效益持续增长。

        成都图书馆继续发挥“锦城讲堂”、“阳光课堂”两个文化品牌的优势和作用,开展了全市“4·23”阅读活动联动、西南四城市“风·雅·颂—国学经典颂读”邀请赛,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持续发展。全民阅读工作形式丰富,通过馆刊“喜阅”、 讲座、展览、沙龙、微博、微信、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形式,开展立体阅读;通过“报刊监阅”、“参考”、“领导参阅”、“时评观点”提供个性阅读服务,引领全民阅读活动向纵深开展。

        (四)深化内部改革实现科学管理

        成都图书馆作为全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2014率先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探索和实践。成立成都图书馆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成都图书馆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召开成都图书馆理事会成立大会和理事会议,选举产生了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审议通过《成都图书馆章程》,促进图书馆开门办馆,拓展工作思路,推进图书馆发展,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多元化格局。

        积极探索对编外人员的管理。我馆现有馆员140人左右,其中在编馆员和编外馆员的比例为1:1,实行两套管理机制。针对编外人员,制定《成都图书馆窗口服务规范》、《成都图书馆关于在服务窗口开展优质服务竞赛活动的通知》、《成都图书馆编外职工入职、离职管理办法》、《成都图书馆服务保障人员班组管理制度》等系列文件,加强管理,激发潜能,营造和谐优质服务氛围。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一)满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重要时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局,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此外,成都市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成都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6—2020年)》,对国家标准进行了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制定了更高要求的“成都标准”。这些文件的出台,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二)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背景

        “十三五”时期,成都市进入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攻坚期。将全面推进人文城市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继续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为重点,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国际影响力。成都市首次提出建设“幸福城市”理念,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覆盖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三)书香城市、全民阅读等目标定位

        “十三五”时期,成都市将继续大力推动“书香成都”系列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工作。2015年,成都已居全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榜首,21个区(市)县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极大提高了服务水平;全市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真正实现了数字资源阅读使用的“零距离、零门槛、零成本”。“书香成都”是成都建设“文化之都”的重要举措和目标之一,通过展示时代特点,坚持“有机发展”,把阅读元素、阅读韵味、阅读氛围融入城市发展之中。

        三、主要目标与任务

        (一)使命与愿景

        1、使命

        “发展天府文化,建设书香成都”

        提升文献海量信息资源建设,构筑成都市公共图书馆联盟,实现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社)全覆盖的通借通还服务,加强 24 小时街区图书馆建设,完善服务网络,面向市民开展丰富阅读活动,提供城乡均等化的知识信息服务,提升市民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为成都建设成为“书香成都”和“文化之都”提供智力支持。

        2、愿景

        将成都图书馆建设成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现代化城 市中心图书馆。立足“城市文献信息中心、市民终身教育中心”的功能定位,建立与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图书馆。顺应成都城市发展和市民素质提升的需要,在新馆建设中体现出“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公益性、人 化”的办馆宗旨和“创新与品牌”的服务理念。

        (二)新馆建设有序推进,建设公共文化新地标

         “十三五”时期,成都图书馆新馆将全面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成都图书馆新馆将作为成都地标性文化建筑,不仅要“以人为本”,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辐射和服务功能,便于开展学术文化交流、人文科普及活动,更要充分展示巴蜀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四川的艺术文化建设成就,集大都市现代风格与成都传统气质于一体。新馆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用地面积60—80亩,目前已完成前期概念设计工作。

        (三)深化全域成都通借通还及图书馆服务联盟建设

        1、网络连通率建设。在2014年全域成都“市-县”两级通借通还网络建设完成、2015年7月全市开通身份证免押金注册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将逐步扩大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到2018年,全市“市-县-镇”三级网络点位建成率从2016年8月的65%扩大为100%,“市-县-镇-村”四级建成率从2016年8月的15%扩大为50%。到2020年底,全市“市-县-镇-村”四级网络建成率达到100%,通借通还点位覆盖到所有行政村,其他形式经过授权的分馆、流通点也不断发展,全市所有点位数量超过3000个。

        2、探索“返还+非返还”流通服务机制。以成都图书馆为中心,全市县级图书馆为一级节点,探索跨馆还书的“返还+非返还”流通服务机制,明确当前书刊的“所属馆”和“所在馆”信息,在空间足够、服务人力和设施设备有保障的图书馆(非乡镇、村流通点),通过延长流通还回时间、不要求返还所属馆等手段,形成全市“集群藏书空间”,并同步完善改进图书馆管理系统、联合书目检索系统予以支撑。以此手段适度平衡区域各节点的藏书总量,缩小差异,方便读者就近找到所需图书资源。

        3、通借通还形成成熟的物流机制。在通借通还网络点位持续规模增长的情况下,建立一套与社会企业合作成熟的图书物流交换机制,缩短需返还图书的返还时限、再上架时限,通借通还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4、大幅提升全市注册读者总量。以身份证免押金注册读者为核心,不断丰富全市图书馆服务项目,提升“成都数字图书馆”质量,并依托技术手段和注册网点的完善(注册网点遍布分馆、流通点、书店、文化馆、学校等与图书馆相关性较强的公共环境),达到快速注册、随时注册、哪里都能注册、注册后立即享受服务的效果,持续提高全市注册读者总量,使全市读者占常住人口总量比例从十二五的3%提高到10%,达到全市约150万人,接近东部一线发达城市水平。

        5、加强全市公共馆联盟建设。加强全市公共图书馆联盟建设,提高凝聚力、协同力,提高联盟对市民的吸引力,不断统一和增加联盟服务内容,依托不断建成的“市-县-镇-村”四级通借通还网络,提供标准化、均等化、一体化、规模化的读者服务,通过联合书目、数字资源、短信服务、积分管理、活动签到、讲座直播、自然人信用等手段,对全市读者形成统一的服务形象,提高VI辨识度,在传统借阅的基础上,力争到“十三五”末联盟内统一服务项目超过10种以上。

        6、大数据支持服务与管理。在全市公共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上建立大数据整合平台,建立全方位的监测项,通过多种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面向读者、服务者、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阅读指导、活动推荐以及“图书馆使用效能”数据,在全市范围全面倡导“数据治馆”理念。

        (四)向创新型图书馆转变

        1、牢固树立创新和共享发展理念。把创新和共享作为图书馆发展的主题。建设智慧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使图书馆向着城市“第三空间”发展。将图书馆创客空间作为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最新发展方向,强调读者的主体地位,通过读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创造用户和读者自己的知识产品。承担创新交流环境、激发社群活力等新功能,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人们学习、交流和体验的场所。

        2、持续推进阅创空间建设。推广运营阅创空间以及阅创虚拟孵化器,提升阅创空间微信平台用户数量。整合社会力量开拓创客空间,为用户提供实践和创新的平台,提供嵌入式知识服务,推动创意文化发展,助力城市创新发展。为创客提供活动空间,配置工具资源。联合入驻创客团队开设创客课程和工作坊,围绕3D打印、戏剧表演、乐高机器人、亲子阅读、视频制作、摄影等开展讲座、培训,并提供实践和互动交流服务。阅创空间入驻团队达到10家,虚拟孵化器注册用户达到8万。

        3、持续开展“微”服务创新。探索、创新“微”服务项目,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于智能终端的“微”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大便利。探索智能手机虚拟“读者证”的应用、“微支付”技术的应用、在完善图书馆信息“微”发布系统的基础上,搭建基于智能终端的“微”发现系统,实现多平台、多元化信息关联与大数据分析。

        4、全媒体舆情监测服务探索创新。强化决策咨询服务,聚焦特色情报服务,加快智库支撑体系建设。推出商业与知识产权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情报和专利信息服务。加强专利标准、科技报告、产业报告、政府报告、会议论文等特种文献以及产业领域非正式出版物的收集、加工和服务,努力打造成都市科技创新信息基地。升级参考咨询服务水平,开展技术工具、专业软件、情报咨询等服务。

        5、优化知识信息服务。完善面向实体文献的知识整序和发现机制,综合采用知识分类、主题归类、兴趣分类和用户群体分类等多维度和动态的知识序化方法,提升用户发现和获取实体资源的效率,节约用户时间。完善用户咨询中心建设,提供全面、规范、便捷的咨询服务。面向公众、专业人士和各类组织机构以及政府,根据其个性化需求,持续推进书刊推荐、用户培训、知识导航、信息增值和决策咨询等信息咨询服务,开展移动咨询服务,实行首询负责制,提高咨询服务质量和效率。发展虚拟社交空间,为公众提供嵌入式知识服务。

        (五)加强资源建设,推进数字资源与传统资源融合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馆将构建新时期馆藏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最大化满足读者个性化和深层次需求。资源建设重心从偏重纸质资源向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并重、外购数字资源与自建数字资源并重的方向转变,建立数字资源与传统资源融合发展的资源保障体系。

        1、优化纸质文献结构,坚持读者需求为导向。

        (1)保障中文图书采购品种,适当压缩复本率。新馆建成前,中文图书年均入藏量保持在4万种、10万册左右,优先保障广大读者对常规文献的阅读需求。

        (2)根据读者需求及出版市场变化,调整、优化中文图书、中文报刊、音像资料、特殊群体资源等馆藏采购策略。

        (3)拓宽资源获取渠道,加大与书商、出版社等合作,多渠道获取图书出版信息,拓展网购、交换、赠予等渠道,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广泛收集、补充特色文献。

        (4)加强读者对馆藏资源建设的参与。及时反馈读者荐购信息,探索让读者参与图书采购的新机制。

        (5)建立科学的馆藏评估体系,摸清家底,科学分析与评估馆藏资源配置和满足状况,优化经费配置,提高读者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和满意度。

        2、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根据我馆实际情况,对纸质文献和数字资源的采购结构进行相应调整,逐步提高数字资源采购经费占资源购置总经费的比例,“十三五”期间,数字资源采购比例逐步提高至30%以上,新馆正式投入使用后再重新调整比例。

        (2)适应读者需求变化与信息技术发展,加强数字资源的移动服务能力,建立适应多平台、多终端服务的数字资源体系,并覆盖到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用户。

        (3)继续推进自建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完善非遗数字博物馆、成都影像数据库的搭建,继续充实锦城讲堂数据库。深入挖掘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资源不断充实自建资源数据库。

        (4)注重数字资源的本地存储、揭示、整合、发现与关联,促进数字资源平台优化进一步方便读者利用,增加数字资源使用量。

        (5)进一步巩固全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成果,扩大文献资源共享和服务的范围,提高我市的文献资源共享水平。

        (六)引领全民阅读风尚,涵养城市精神

         “十三五”期间,我馆将以促进阅读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方向,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便捷阅读文化圈,努力实现全市文化信息文献中心的定位,提高我馆社会影响力,提升城市人文精神和城市文化软实力,树立城市文化建设品牌。以“推动全民阅读,共建书香成都”为主题,以“数字图书馆阅读推广”“通借通还”“文献宣传”“公益讲座”“分馆建设”等项目为载体,扎实推进阅读活动,让全民阅读活动成为与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相称的文化名片。

        1、举办西南四城市“风·雅·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营造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氛围,切实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持续开展西南地区四城市“风·雅·颂国学经典诵读”邀请赛。

        2、加大主题书展宣传阅读力度。为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集中翻阅大量某一专题书籍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献宣传,通过馆内宣传栏、网络等方式,立体宣传各类文献资源,持续开展各种主题图书展,根据不同内容,策划不同的主题向读者展示推荐好书。做好“中国好书”“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优秀老年人出版物”“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优秀民族图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等推荐工作。

        3、加强对少儿阅读的关注和重视。为了培养未成年读书、用书的良好习惯,倡导新型亲子阅读方式,积极开展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通过挖掘引进社会资源,开展深入合作模式,将少儿读者喜爱的阅读方式融入“阳光课堂”活动中;持续开展“成长伴阅读” 亲子活动;加强与小学分馆合作,积极开展馆校阅读活动;探索少儿联盟机制,构建全市“红领巾”图书馆总分馆模式。

        4、加强对残疾人群体的阅读关注。为了使残障人士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丰富其文化生活,积极开展以“推进文化建设,共享文化成果”为主题阅读活动,通过提升盲文阅览室现代化设备升级换代;加强与国家盲人图书馆合作,完成全域成都盲人读者数字资源卡申请;加强与市残联合作,经常性开展残疾人读书活动;持续开展文化志愿者“送书上门”活动,为残疾人读者送温暖,使残疾读者平等共享先进文化带来的成果。

        5、做大做强阅读品牌活动。以“锦城讲堂”、“家长沙龙”、“阳光课堂”等服务品牌为基础,注重阅读推广品牌建设。继续开展系列经典阅读活动,加强广泛合作,提升科学文化艺术类讲座的质量,增加阅读方法(培训)讲座及阅读指导类活动,开展多层面的读书会等阅读推广活动。发挥专业人群的引领作用,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以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城市文化气质,建设市民终身学习和全民阅读的高地。

        6、发挥图书馆联盟机制,加强全市阅读联动。成立成都市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拓展图书馆“讲座+”活动,提升图书馆现场和在线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依托新技术完善多载体服务功能,通过现场视频转播、网络直播、讲师派送等多种方式共享优质讲座资源,推进各类阅读活动,提供更具创意的文化服务体验,提升公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

        7、探索建立全民阅读测评体系。结合成都市阅读协会工作,探索建立全民阅读测评体系及阅读推广人测评;推出市民阅读能力测评,以此检验阅读活动的最终成效。通过阅读能力测评及引导阅读推广人开展读书会活动等举措提升公众的阅读能力,促进社会整体阅读氛围的形成。

        8、持续推进全域成都全民阅读活动。全市公共图书馆已通过互联网连接成服务联盟,成都市公共图书馆正式迈入“全域时代”。“ 十三五”期间,我馆将进一步推进“通借通还”服务,依托“成都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管理平台”面向全市读者提供免费身份证注册,促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服务。到2020年,“通借通还”范围将延伸至所有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服务点,形成一张覆盖全市范围内的全民阅读服务大网。

        9、以数字阅读引领全民阅读新趋势。运用新技术,实施“图书馆+”战略,将阅读覆盖到全域成都。通过全市数字资源平台的完善、资源的充实,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体会到“一馆藏天下,指尖游世界”的数字阅读方式;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大力开展基层数字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图书馆服务。

        (七)促进特色馆藏,积淀城市文脉

        “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特色馆藏建设,保护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打造具有成都地方文化韵味的数据库和文化活动项目。

        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作为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获奖项目,“蜀风雅韵—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已开放运行数年时间。2017年,我馆将完成此数据库2.0版的建设,使数据库整体水平较2009年1.0版得到巨大提升。建成后的数据库仍然保留“文、图、影、音”的表现特点,但在(非遗)项目管理(含申报)、项目分析、资源类型、展现手段、数据分析、访问统计、元数据著录、内容关联8个方面得到明显改善。用户界面美观、简洁,前端效果得到加强,数据库特征得到强化。

        在“内容表现”和“数据管理”完善的同时,切实保障资源更新的可持续性,非遗项目覆盖范围从成都市延伸至四川省,联合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展开长期性的资源收集,有条件的情况下联合社会机构同时展开资源的拍摄制作工作。平台资源得到极大丰富,“十三五”末,各类型资料总量突破10TB,条目近万,并按照文化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要求定期完成元数据著录、唯一标识符的生成和呈缴。

        2、成都影像数据库。自清末以来陆续出现的照片、影视资料一直是记载社会生活变迁最直观的资料,在进入“读图时代”和“新媒体时代”的今天这些宝贵资料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然而大量的影像资料均散落于民间或机构,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散失、损坏、湮灭。为收集、保存、整理这些珍贵资料成都图书馆规划在“十三五”期间建立完成成都影像数据库。

        工作要点:(1)组建以本馆力量为主、馆外专家为辅的工作团队,经向社会公开征集和向有关单位协商合作的方式尽可能多地征集与成都有关的老照片和影视资料;(2)经选择、鉴别、分类、编辑,逐步建成数据库,并采取最新的技术手段进行长期的保管、维护、补充,不断扩大提升其内容、功能。(3)制定数据库使用规则。成都图书馆历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该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实施,确保影像资料所有人的权益。成都影像数据库将向全社会开放,读者可免费阅读但不能随意下载,将通过适当的使用规则充分保护知识产权。(4)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分阶段进行,先将成都市主城区范围数据建成,逐步建立全域成都影像数据库。(5)数据库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时将编辑出版《成都老照片》系列画册。

        3、《中国新诗百年千家诗集》收藏项目。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国新诗诞生百年来,以诗歌的艺术长廊记录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四川省素有诗歌大省之称,成都图书馆在“十三五”期间将启动收藏新诗百年千家诗人的优秀成果,促进馆藏资源建设,打造最具中国特色的诗歌图书馆。

        项目与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合作,规划于2016年启动。工作要点:(1)完成征集中国新诗百年“百千万”工程:在100年新诗发展历程中甄选1000名(或1000名以上)诗人出版的10000册(或10000册以上)诗集。(2)所有入选诗人的诗集由诗人本人(或已故诗人亲属、或已故诗人的研究机构、或由诗歌万里行指定诗人)手抄其代表作一份,由成都图书馆为每位入选诗人颁发“中国新诗百年千家诗集收藏证书”。(3)所有入选诗集均纳入成都图书馆诗歌馆馆藏。(4)所有入选诗集的封面编辑成《成都图书馆收藏:中国新诗百年千家诗集图录》并纳入《中国新诗百年大系》出版发行。

        4、锦城讲堂视听资源数据库。依托成都图书馆“锦城讲堂”公益讲座为主的视频平台(视听资源管理系统为支撑)v.cdclib.org,建成内容覆盖全市公共图书馆重要讲座和其他自建视听资源的“文化类”专门视频数据库,平台具有较好的资源兼容能力(多格式)、网络访问速度。2017年进行整体用户界面调整,强化前端设计,提高讲座更新速度,增加读者互动和评论。通过持续改版后具备完善的内容分析、要素挖掘和主动推送功能,对移动终端的访问具有更强的支撑性和易用性。

        将“留存成都文化记忆”作为本数据库的重要使命,在平台内建立区域文化名人专题板块,以区域为主要特征,常态化、持续性汇集和展示各类优质文化视听资源,留存文化影像。在此基础上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知晓率、知名度,并向全省推广建设经验,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具有一定的全国影响力。

        (八)加强古籍保护工作,进一步发挥成都古籍保护中心作用

        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是“十三五”期间国家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项目之一,在此背景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牵头制定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十三五”时期规划纲要。据此,我馆将全面推进古籍保护工作持续开展,充分发挥成都市古籍保护中心作用。

        1、全面完成成都市古籍普查任务。在古籍普查首期工程的基础上,推进二期工程,完成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要求著录的三十二项细目,彻底掌握馆藏古籍的各类信息,并加入《中华古籍总目·四川卷》的编纂工作中,完成本馆古籍的详细编目,力争首批出版;通过网络远程教学、组织实地观摩和培训等方式指导成都下辖各区(市)县图书馆推进二期普查编目工作,以保证全成都市域内图书馆“十三五”期间圆满完成古籍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成都市域古籍家底,在此基础上校订增补《成都市古籍联合目录》。

        2、推进珍贵古籍数字化工作。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载体的古籍善本,具有不可再生性,图书馆除了保存原本以外,数字化是保存其内容的重要方式。按照先珍贵稿抄本、特色文献,后一般文献的数字化原则,成都市古籍保护中心将在“十三五”期间加大全域成都珍贵、特色古籍的数字化工作,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索引编制和二次加工,之后面向社会开放。在此期间,“成都市善本及特色古籍数据库”初步建成,以提高珍贵古籍的利用率,惠泽千秋万代。

        3、持续推进古籍修复工作。在古籍普查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本馆古籍的破损状况,优先修复善本古籍、特色古籍、破损较为严重的古籍,遵循传统手工修复技艺并结合现代科技,有计划、持续修复本馆古籍,完成馆藏珍贵古籍20种,5000叶修复目标,并尽量满足各区(市)县图书馆的修复需求。

        4、完成古籍保护与研究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古籍保护工作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相对较高,“十二五”期间本馆开始搭建古籍保护和研究的专业人才梯队,现已拥有1名相关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2名硕士研究生,“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公开招聘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完成古籍保护与研究并重的专业人才团队建设工作,同时力争轮训一遍所有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在职馆员,提升馆员业务素养。

        5、加强古籍学术研究与业务交流。鼓励从事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的馆员以馆藏古籍、特色文献为基础进行相关研究和申报各级课题,鼓励馆员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研讨会,以提高我馆在古籍保护和相关研究领域内的影响力;加强与国内外各大古籍收藏单位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进行善本再造、古籍整理与出版、相关课题申报等。

        6、宣传推广古籍保护与研究成果。“十三五”期间重点通过举办馆藏珍贵古籍展、修复成果展、古籍保护研讨会和古籍保护系列讲座与读者体验相结合等活动,进一步宣传古籍保护理念和扩大成都图书馆作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影响力。

        (九)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协调高效的管理及保障体系

        1、深入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大力推进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以创建先进基层党支部为载体,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稳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抓好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抓好学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抓好作风建设,提升廉洁高效的社会形象。

        2、加强成都图书馆文化建设,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公益性、人性化”的办馆理念,培养图书馆员的事业心、责任心,牢固树立图书馆员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加强图书馆员的文化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以《成都图书馆馆员行为手册》为标准,努力营造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图书馆员管理,推行班组责任制,强化责任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切实提升成都图书馆优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3、进一步深化成都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为图书馆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发〔2011〕37号)文件要求,结合成都图书馆事业发展实际,牢牢把握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强化公益属性,全面落实法人自主权,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建设与管理,规范理事会运作,最终形成成都图书馆规范运作、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现代化运行新模式,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深入贯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严格规范选人用人程序,坚持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优化公开招聘流程,及时补充、培养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人才,以保证人才队伍的连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训机制,鼓励支持图书馆员积极开展课题项目研究,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以课题促进队伍建设。通过提升图书馆员专业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

        5、健全后勤保障服务机制,确保图书馆各项工作安全有序运行。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与财政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最大限度地争取财政对图书馆事业经费的投入力度。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探索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模式,推动后勤保障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进程。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做好资产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为读者服务提供有力保障。